題記:
世之學者,莫不由教入。顧教之于塾,與教之于城異。教之于塾,則人自為師,耳目不廣;教之于城,則人共為師,見聞日開。古人推黨庠州序之遺意,合一邑秀民而納之。書院者,良有由也!顧地必爽塏,堂必宏敞;師必名宿,脯必豐厚;諸生膏火必以時均給;官師考課,必以時獎賞,然后可。
——清乾隆羅江進士李化楠《紋江書院田房記》
(一)
羅江歷史悠久,山川形勝。金牛道縱穿縣境南北,自古為出入蜀都之要沖,古蜀國開明王于此置孱邑屯丁以鎮。周慎王五年(前316),秦惠王遣張儀、司馬錯滅蜀后,置蜀郡,設縣十九,改孱邑為孱亭,隸屬梓潼縣(今綿陽市境)。兩漢時隸屬涪縣(今綿陽市)。西晉惠帝永寧元年(301),巴氐人李特引關隴六郡流民以赤祖(今羅江縣略坪鎮)、孱亭(今羅江縣城所在地萬安鎮)為根據地,置北、東二營,占綿竹(今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北)、奪廣漢,進取成都,稱益州牧。晉惠帝太安二年(303),李特死。特子李雄退保北、東老營。次年攻入成都稱王,改元建興(304),移梓潼水尾萬安縣于立國之基的孱亭,是為羅江置縣之始。唐天寶元年(742),移萬安縣治于故城東一里羅紋江畔,改縣名為羅江,沿至今。
宋熙寧三年(1070),羅江知縣遵詔興教立學,于縣署東創建學宮。熙寧六年(1073),聘博士、助教各一人主學,成羅江縣學之始。
南宋紹興二十七年(1157),羅江學子孫觀國中進士首開羅江人文蔚起之先,歷彰州司馬參軍,遂寧府、泰州教授,曲水、丹棱知縣,簡州、隴州、嘉州知州,皆有能名,積官至朝秦大夫。治政平易,以削奸除惡為務,有仁者之勇。善為文,不事雕琢,亦工詩。著有《游吳錄》十卷,《龍州筆錄》十卷、《文集》七十卷,均佚?!端未裎妮嫶妗蜂浧湮乃钠?。
(二)
元代,羅江縣學置教諭一人,另置直學一人掌錢谷。學生額十五人,受餼(官府負責生員生活費用以資助學)于學。元末兵燹,學宮被毀。
明洪武六年(1373)綿州降為縣,羅江縣省入綿州。洪武十三年(1380),綿州復為州,羅江縣復??h令遵詔“立社學(書院),延師儒以教民間之弟,”擇西山羅隱觀創建羅隱書院。洪武十六年(1383)縣令于署東原舊址重建學宮,奉文置教諭一人、訓導二人、齋夫六人、膳夫四人、門子六人、學書一人,縣學生員二十人,日給廩膳,免生員差役二丁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,縣令葺新學宮,皆坐北朝南。
永樂二十一年(1423),成祖朱棣封蜀王朱椿之孫(太祖朱元璋曾孫)為羅江王。王府建于書院下方萬安故城舊署址。明王“舒萌起蟄”,羅隱書院一時稱盛。宣德中(約1430),縣學遵詔增廣員數如正額,而不給廩膳,謂之增廣生。正統元年(1436),詔令嚴督社學(書院),不許廢馳,其間有俊秀、向學者,許補儒學生員(秀才)。成化元年(1465),由御史謫知羅江縣事的盛昶,勸民間子弟入羅隱書院就讀,并重修學宮,改而東向。
成化十八年(1482),知縣汪永、訓導徐誥遷建文廟、學宮于縣城西南隅。據2003年4月1日西街小學出土隆慶五年(1571)綿州進士高躍《學宮靈星門記》,縣令周鳴鎬隆慶三年由綿州州判遷羅江知縣,抵任“周覽學宮,大懼。登庸闊疏,無以附答士望。于是鑿石為宮墻萬仞,屏豎藤蛟、起鳳二坊于左右掖?!薄坝譃殂厥瘶蛉?,引以源水,四時不凅。咨學士曰:邑中之學庶幾完善與未也?越明年,達觀于大壯”。又隘靈星之舊,“南山鑿石,創靈星三門......勢崇敞、巍然改觀?!比f歷三十二年(1603)八月,縣令張道振遷學宮、文廟于縣署東舊址。明代羅江學宮前后兩遷,羅隱書院俊彥不斷補入縣學,文教日隆。
有明一代,羅江得進士二:明宏治乙丑(1505),陳良翰連捷進士;嘉靖壬辰(1532),高節探花及第,知縣令立“龍樓策對三千字,金殿臚傳第一人”石柱聯于學宮榮之。得舉人八:明永樂甲午(1414)科雍原,弘治甲子(1504)科陳良翰,正德丁卯(1507)科吳瑛,正德壬午(1522)科高節,嘉靖癸卯(1543)科鄭泗、吳瓊,嗣后又有余興賢、鄭之奇接踵焉。吳瑛歷官陜西淳化、涇陽知縣,治有政聲,御史曹珪旌其賢,卒后蜀之士林惜之,新都狀元楊升庵為撰《墓表》。吳瑛與弟吳瓊皆先后中舉,有文名,邑令立“兄弟繼美坊”于北街榮之。
![]()
地址: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
電話:13281530138 郵箱:yxbsc@163.com |